【编者按】着眼于加强及促进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青年学子的交流与互进,依托学校港澳台地区的合作高校,北京大学在2016年开展了多个港澳台暑期交流项目,吸引港澳台地区高校学生400余人次来校交流或社会实践。在这些暑期项目中,有共聚燕园、体验北大课程的文化厚重,更有奔赴各地感受不同地域的精彩。从辽阔无际的草原到温润的彩云之南,从书声琅琅的未名湖畔到历史悠久的长安古城,无不在感受着神州大地的神韵与丰姿。从志愿服务到文化考察,从暑期课堂到基层农村,大江南北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和青春的感悟。
2016年的夏季,“北大-台大-云大”社会服务项目又在海峡两岸吹起召集的号角,当同学们再次汇集到彩云之南时,爱与青春在这里交映。
北京的阴雨天气差点洇蔫了小绿芽,那是“北大-台大-云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标志,来自三校的近50位学子将在云南腾越镇勐连小学开启为期10天的支教之旅。
港澳台办的老师带着参加此次服务活动的15位学生,站在首都机场的候机厅里,急切地关注着飞机动向。天气原因,原定9点多的飞机一再延误。当晚飞机肯定不能起飞了,第二天能不能动身还是未知数。
大家商量后决定:从北京坐大巴去石家庄,再从石家庄飞昆明。这意味着大家要在大巴上过夜,搭乘从石家庄飞往昆明的第一班飞机。
舟车劳顿,风雨兼程,却催生出了服务团对此次活动更多的热切与珍视。“行程上遇到的挫折并没有打击大家的积极性,反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强了团队感。”北大团的领队王瑀琦在第二天晚上的总结会上这样感概。
大家连夜赶路只为了准时与他们相遇,他们是云大、台大服务团的成员们。
准时相遇北大、云大、台大三校的志愿者们每年要去云南和台湾的小学做两次支教活动。支教活动将成员们紧密地连在一起,每一年飞越海峡而相见,每一次在孩子们间完成自我放飞和积淀,付出着,幸福着。
清晨,鸡鸣划破天边的鱼肚白,山丘半腰上云雾缭绕,狭长的公路依着山势而上,望不见尽头。
勐连小学的一天是从营歌和早操开始的。早操结束后就是上课时间。在台大的音乐节奏课上,孩子们用身边的废铜烂铁敲出动感的节拍;在北大的环保美术课上,辅导员和孩子们合作完成了一幅废弃物组成的主题大作品……
共同完成的作品“北大-台大-云大”项目不进行语数外等基础教学,而是把山外的世界,把品德和性格的养成更多、更全面地带给孩子们。
夜深,从总结会上回来后,是三校单独交流的时间。“孩子们比我想象得聪明多了,咱们的教案是不是太低龄化了?”团员田晓田这样类似的疑问在准备教案时不算少见。那一晚,沟通教案组为了提升教案的总体难度,一起讨论到凌晨3点多。
临走的时候,六年级的小学生思祺给所有队辅哥哥姐姐写了一封信,信里有这样的几句:
“我本来以为大学生都会有些高傲,可是你们非常亲切、可爱……等到我长大了,我也要像你们这样,做一个大学生志愿者……”
7月31号上午,所有小朋友和服务团成员一起,唱了最后一遍营歌。歌未唱罢,早有孩子跳出队伍,扑向队辅们,哽咽成一团。
或许这样的友情更加珍贵:你的梦里有我,你的梦想里也有我。这个梦想,可以无关抱负,无关家国,无关善行善心。这个梦想只是一个紧密联结的团队,克服种种,完成最初想完成的事。
离别是为了下一次的相逢“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未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村上春树”这是在离别的日子,成员孙宇辰的一条朋友圈的内容。
没错,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心中有同一片森林的人,总会走到一起。
项目简介:“北大-台大-云大学生社会服务计划”是由三校联合主办并轮流在两岸举行的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自2011年7月首次在云南腾冲举办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1届,该项服务计划已成为三校合作乃至两岸高校“全人教育”合作的一项创新机制。在该服务计划的实施过程当中,服务团成员从实地调研到了解民风民情、从自发募集物资到亲手设计教案、从传统意义上的支教到更广泛的社会服务,使得服务团已经逐步形成了更为系统和完善的社会服务模式。而在三校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中,也逐渐加深了彼此的情谊,拉近了两岸青年之间的距离,从而让两岸三地的大学生更加亲密无间、更加关注社会、也更倾身投入于服务。两岸青年学子同心同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专题链接:2016港澳台暑期项目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