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师生赴香港参加“北大港大田家炳青年学人——学习科学研究生交流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11 14:31:53


一场学术交流的盛宴,一次思想碰撞的旅程。

2025年29日-15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的师生们,由实验室执行主任尚俊杰长聘副教授带领,赴香港参加“北大港大田家炳青年学人——学习科学研究生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活动由田家炳基金会资助,旨在促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学习科学领域研究与实践。


开幕:北大港大田家炳青年学人——学习科学研究生交流活动

2月10日上午,北大、港大师生在港大教育学院举行本次交流活动开幕式和第一场学术交流活动。开幕式由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数学、科学与技术系主任陈高伟副教授主持,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张晓副院长在欢迎致辞中表示,教育研究需要多方学术交流和实践观察,通过此次活动,两校师生将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促进港大和北大教育学院的学术交流,激发两校青年学生的合作潜能。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陈高伟副教授主持开幕式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张晓副院长致辞

香港大学Nancy LAW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北大和港大在学习科学领域有许多共通之处,相关研究已积极推动学习科学技术的发展。她提到人工智能(AI)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不同大型语言模型(LLM)在推理上的差异及其对人类能力发展的影响,并期待未来与北大同仁的进一步合作。开幕式最后,尚俊杰教授对港大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回顾了双方多年来密切的交流合作,并相信未来将取得更多合作成果。

undefined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Nancy Law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长聘副教授致辞

undefined

开幕合影

在学术交流环节,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林炯昊助理教授作题为Integrat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in Education Feedback的专题报告。他探讨了AI在教育反馈中的应用,包括如何为AI产品提供反馈,以及在写作、数学和科学任务中的应用场景。香港大学欧阳光副教授分享了言语组织能力和基础认知功能及其发展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研究,聚焦于大脑与认知功能的发展。他的报告深入探讨了言语组织能力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林炯昊助理教授、欧阳光副教授作报告


研究生报告环节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张滢主持,4名研究生从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技术支持的协作探究、同伴效应研究和AI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进行研究汇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周均奕报告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编程教育研究”,介绍基于社会建构理论和情境认知的3DVLE模型建构,展示虚拟学习环境在编程教育中的应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陈璠则分享技术支持的协作探究对农村学生科学成就的影响研究介绍协作学习和科学教育中的技术支持干预策略研究和效果分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褚云舒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同伴效应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作用机制,揭示同伴效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天意则聚焦于AI在教学中的参与及其对教育公平的促进,探讨AI从“能用”到“好用”的转变,并分享北京与偏远地区教师使用AI的体验和感受。

研究生作报告

参观与交流:走进香港嘉诺撒培德书院

210日下午,参与活动的北大和港大师生共同参观嘉诺撒培德书院嘉诺撒培德书院是天主教嘉诺撒仁愛女修会属下的政府资助女子中学,秉持着“立己立人,爱主爱世”的校训,敦品励学,充实人生、贡献社会。在学校何卓彬副校长、林明鋆老师、周峻任老师和卢晓泳老师的带领下,两校师生在嘉诺撒培德书院开展交流与参访活动

何校长对北大和港大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书院的历史沿革和办学理念。随后,林明鋆老师、周峻任老师和卢晓泳老师就香港教育制度、教师资格、教育素质提升、教育资源分配、师资培训与专业发展、学生全人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享,为来访师生勾勒出一幅香港基础教育的全景图。座谈会后,两校师生参观了书院美丽的校园和现代化的教室,观摩学校开展的如排球、戏剧、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培养了她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此次参访活动,不仅让参访师生们深入了解香港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更亲身感受了嘉诺撒培德书院在促进学生全人发展和终身学习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何卓彬副校长和林明鋆老师介绍书院

参观嘉诺撒培德书院校园

北大、港大师生在嘉诺撒培德书院合影


思想碰撞: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深度学术交流

2月11日上午,两校师生们共同前往香港理工大学开展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校园参访、前沿展览研讨及学术对话,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多元路径。

两校师生于香港理工大学合影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院院长胡祥恩教授对两校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带领两校师生参观校园教学设施与科研空间参访团走进PolyVerse文化艺术技术展该展由港理工两大研究中心联合打造,以生成式AI、虚拟现实、互动艺术等技术为载体,展现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的教育潜力。北大教育学院尚俊杰教授在观展中表示:“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重塑学习体验的催化剂。如何将XR、GenAI嵌入教学设计,是未来课堂革命的关键命题。”展览中,学生通过实时编程与虚拟场景交互,亲身体验“做中学”的科技教育模式,引发参访团成员对教育场景数字化转型的深度思考。

参观香港理工大学PolyVerse文化艺术技术展

专题研讨环节,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平从“课程迭代·产业联动·科研反哺”三维度,深入剖析人文社科与科技交叉育人的港理工范式。港理工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与产业的协同合作,并利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构建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尚俊杰教授分享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介绍“新快乐教育”理念及游戏化学习方式在未来教育中的应用为未来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平(右一)、香港理工大学胡祥恩教授(右二)、北京大学尚俊杰教授(左一)交流

随后,两校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潜力,与教授们问答交流。教授们悉心解答,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分享专业见解与经验现场交流气氛热烈活动尾声,尚俊杰教授代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向香港理工大学赠送纪念礼物,表达感谢与合作期许三校教师合影留念

学生与教授们问答交流

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三校老师合影

2月11日下午,两校师生共同前往香港教育大学开展教育交流活动。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教授系主任晏子作欢迎辞,并详细介绍香港教育大学课程设置、研究成果等,并指出跨校研究合作对于研究生发展有重要价值。

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教授系主任晏子致辞

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助理教授黄凌云首先作题为《Revisiting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Learning Sciences Insights》的报告分享学习科学视角下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方法、评估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等,并以多个案例展示丰富的研究成果。

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助理教授黄凌云专题报告

在主题交流环节,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吕赐杰讲座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陈高伟教授围绕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Sciences in the era of GenAI”主题展开讨论,该环节由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助理教授裴蕾丝主持。吕赐杰教授指出,在GAI时代,学习科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过程,这一价值是GAI无可替代的。尚俊杰教授指出,在GAI时代,AI和学习科学应该双向赋能,学习科学可以指导AI如何辅助学生的学习AI能够为大规模的1对1学习提供技术支持。陈高伟教授指出,如何把知识用于真实环境中在社会情境中学习即学习的社会化是很重要的,当前AI应该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吕赐杰尚俊杰、陈高伟围绕GAI与学习科学展开交流讨论

随后,6名研究生围绕多模态反馈、学习交互、脑科学等主题进行研究汇报。香港教育大学的李闪探讨了多模态反馈对于高等教育中写作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谢欣颖讨论了在线写作任务中不同导师偏好的学习者感知到的AI导师可供性差异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武思乔以神经科学为基础分析了大脑对于语言处理和节奏处理的关系香港教育大学的刘靖熙以建构主义和脚手架理论作为支撑开发了一款适用于小学、初中数学应用题解决的GAI系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聂江毅探讨学习机的使用对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影响。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马鸣分享计划行为视角下教师在人工智能伦理教学中的实践。

6名研究生作报告

2月13日上午,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的师生们齐聚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参与三校学习科学与科技青年学人交流会。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系主任尹弘飚教授致欢迎辞,鼓励三校学子通过此次活动积极交流、碰撞思想,激发学术火花。

随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与科技中心总监、课程与教学学系庄绍勇教授的主持下,与会师生依次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后续深入交流奠定基础。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系主任尹弘飚致辞

来自三校的6名硕博生随后分别就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汇报分享。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的高蕾探讨了GAI工作流对中学生在STEM项目设计帮助和影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刘誉对教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现象学阐释。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张滢以中学数学课堂为例,分享了如何通过对话式教学和动态可视化促进职前教师培训。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的林子焱探讨了如何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法提升学生的AI素养、促进对AI伦理的深入理解。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殷沛宇对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探讨了不同国家地区的政策侧重差异。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王德亮运用丰富的课堂话语分析方法,分析了在线一对一辅导中不同学段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动态模式差异

6名研究生作报告

汇报分享总结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教授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陈高伟教授共同完成他们高度评价本次交流会的学术价值,并对AI时代的教育课程设计以及教育学者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鼓励三校学子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继续探索与合作。活动后,三校学生同参观香港中文大学校园沿途参访图书馆、天人合一等标志性景交流彼此的生活体验与研究心得此次交流活动不仅为三校学子提供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也让大家结下深厚的友谊

北大、港大、港中文三校师生在港中大教育学院合影

感受教育家的情怀拜访田家炳基金会

2 月 12 日,一场意义非凡的交流活动在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展开,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师生齐聚田家炳基金会,共同开启教育精神的探寻之旅。

田家炳基金会戴大为总干事阮邦耀执行主席、田立仁行政总裁亲切问候两校师生,并详细介绍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发展历程以及在教育公益领域的丰硕成果通过实物展陈、影像资料与座谈交流结合的方式,让两校师生全方位、立体化地领略了田家炳先生“教育兴国、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精髓。

师生与田家炳基金会负责人员亲切交流

活动期间,三方还就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拓展教育公益项目等议题达成共识,这标志着北大、港大与田家炳基金会之间的校际交流与慈善协作迈入崭新阶段,未来有望在教育公益领域推动新的合作,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交流环节,师生们围绕个人研究方向、专业发展以及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教授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陈高伟教授随后作总结讲话他们深刻解读田家炳先生精神遗产在当代社会的珍贵价值并对田家炳基金会为此次活动提供的全方位支持表达诚挚感谢。

师生们在田家炳基金会合影


闭幕: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2月14日,北大-港大学习科学研究生交流活动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圆满闭幕。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陈高伟教授指出,此次活动有力促进了两校在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资源共享。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两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为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活动,推动学习科学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在自由交流环节中,来自两个学校的研究生同学依次发言,分享他们此行的交流心得和实践收获


两校师生热烈发言分享

闭幕合影留念


【背景资料】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是近三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促进有效地学习”。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一直致力于学习科学研究。此次,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研究团队联合申请田家炳基金会项目,由尚俊杰副教授与陈高伟副教授共同负责执行北大-港大青年学人学习科学研究生交流活动。在未来两年中双方拟互访促进京港两地学习科学领域青年学生的交流和成长此次活动也得到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大学港澳台办公室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