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第二届国际医学物理教育研讨会

来源:港澳台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07 16:54:59

【新闻背景】:医学物理学科利用声、光、电、磁等基本物理学原理,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的工程技术,在放射治疗、核医学、医学影像等临床科室和高端医疗装备产业,为患者服务和科技创新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历史上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医学物理学家就有几十位之多,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包括:居里夫人(玛丽·居里,物理学奖,放射性相关研究,并由此发展成为在医学成像和放射治疗中的广泛应用);Edward Purcell(物理学奖,发现核磁共振现象); Godfrey N.Hounsfield和Cormack(生理医学奖,CT的发明);Paul Lauterbur(生理医学奖,梯度场的应用及二维成像法);Peter Mansfield(生理医学奖,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及其快速回波平面序列的开发)等。为了纪念居里夫人对开创医学物理学科的贡献,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联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将居里夫人的生日即11月7日定为“国际医学物理节”。今年第十个主题是:Medical Physics for Sustainable Healthcare(医学物理为提供可持续的医疗健康服务)。

为庆祝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和第十个“国际医学物理节”的到来,由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医学物理教育研讨会”,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5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

作为2022年度“教育部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大学生项目(万人计划)·京港医学物理教学科研协作项目”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艺宝高级工程师和香港理工大学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蔡璟教授担任联合主席。今年的会议围绕“医学物理教育的学科分工与协同”年度主题,邀请了中国内地和香港,以及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内外知名医学物理学者和教育学管理专家,开展了包括主旨演讲、特邀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深度探讨和交流协作。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李子禹教授致欢迎辞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李子禹教授在欢迎致辞中表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发展医学物理学科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多学科基础和创新人才优势,不仅拥有世界上轴向最长、探测灵敏度最高的临床正电子成像设备、先进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和多模态图像引导系统、医用放射性核素生产回旋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装备,也拥有一支二十多人组成的优秀的医学物理师队伍。他勉励医学物理师放眼全球,在医工交叉领域的临床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砥砺前行,为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教授发表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教授以“医工交叉研究生教育学科依托”为题,为论坛带来首场主旨报告。她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保障国计民生需求出发,用详实的统计数据论述了医工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国家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和发展脉络,基于临床医学、医学技术、特种医学等医学门类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以及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理工门类一级学科,全景阐释了我国医学物理研究生教育学科依托的历史和现状。同时结合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新医科+新工科”等发展战略,从专业学位筹备、管理机制创新、师资和生源保障、课程和教材建设等角度,指出了医学物理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并期待与大家共同努力,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物理人才培养范式,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部分与会代表线上合影

作为“医学院系主导的医学物理教育”模式代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学物理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的Jamie McClelland教授和Billy Dennis副教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Xun Jia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Tianyu Zhao副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邓小武教授和黄晓延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尹勇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邱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柏森教授、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胡伟刚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门阔副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伟副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辉东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倪昕晔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昊教授和张艺宝高级工程师等,分别围绕临床导向的医学物理师职业胜任力考核认证、核心课程标准化、UCL-PKU战略合作伙伴基金框架下的医学物理国际教育合作、在岗教育与继续教育、综合医院理工学科建设与教育资源获取、医院主导的综合性大学跨院系医工交叉模式、临床场景下的医学物理科研与教学、医学院系医工师资建设与生源挑战、UCL的医学物理项目建设经验等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

相对应的,作为“理工院系主导的医学物理教育”模式代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物理和天文学系Arman Rahmim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耿立升和赵维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徐榭教授和物理学院杨益东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蔡璟教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王石副教授、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全红副教授、杜克昆山大学张雷助理教授等专家,分别围绕UBC医学物理教育项目建设经验、理工院系生源特点和毕业生就业去向、理工院系的临床教学资源获取、理工院系开设医学物理专业的优势和挑战、校际合作模式与互利共赢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合作商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医学物理作为前沿交叉领域,医学和理工分别主导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学科建设资源、师资职业发展、生源专业背景、核心课程结构、就业目标导向、临床培训认证等领域,面临不同的机遇和问题。跨国境、跨学科、跨学校、跨院系的合作、共享、共建、共赢,既是未来全球医学物理教育工作的核心要义,也是“国际医学物理教育研讨会”平台的初心和使命。面对当前我国医学物理教育存在的指导教师职称制度限制、学科依托不明、质控标准缺失等严重挑战,我们期待与全球医学物理学界和高等教育管理专家同心协力,进一步促进医工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张艺宝)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