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 北京大学“读懂中国”项目走进天府四川

来源:国际合作部 发布时间:2022-01-14 15:03:32

编者按:自2007年起,北京大学面向港澳台学生的专项国情教育实践已形成机制性工作,聚焦“一国两制”、城市发展、产业变革、支教扶贫、传统文化等内容,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2021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学校着重打造“读懂中国”第二课堂国情实践项目,邀请光华管理学院等校内外单位的知名专家作为项目学术导师,通过沉浸式走访调研,促进港澳台生进一步了解内地(大陆)基层社会,切身体验新时代中国发展速度。“读懂中国”项目是以田野调查与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突出“讲”与“行”的结合,将课堂搬到真实的场景,带领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中国。项目由多个模块组成,深入长三角、宁夏、福建、湖北、贵州、川渝等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百闻不如一见”,在实践中真正“读懂中国”。

2022年1月6日至9日,北京大学“读懂中国”项目组织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30余名北大学子走进天府四川。从学习四川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成都市公园城市规划实践到参访吉利领克工厂,从“中欧班列成都国际铁路港”到“宽窄巷子的前世今生”,从“都江堰的生态治理与绿色经济”到“郫都战旗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为期4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学子们通过近距离感受中国西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逻辑。事实上,脚踏天府沃土,深入西南腹地,对于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人生的第一次”,这次参访给他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真正做到在知与行中“读懂中国”。项目也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为什么是四川? 在“角色扮演”里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旅程

6日上午,当飞机从高空缓缓降落至双流机场时,广袤的成都平原尽收眼底。对即将开展的“读懂中国”项目,同学们充满憧憬与好奇。为什么是四川?他们反复问自己,也将问题抛给了学术导师——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张影教授。

“四川是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张影说,“你们可以从生态战略、粮食战略、工业战略与区位战略4个维度对四川的高质量发展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

为了让大家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对于此次行程,项目老师们安排得十分用心。项目设计之初,就让同学们在“角色扮演”里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项目开始的第一天,指导老师就将同学们随机分成了5个小组,要求他们在调研过程中分别扮演数字四川规划师、长江上游生态规划师、制造强省规划师、公园城市规划师、乡村振兴规划师等5个不同角色,心中揣着问题去实地走访。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项目更是力求“知”与“行”的深度融合:通过先进行导入模块与政策理论的学习,让同学们重点熟悉四川当地的省情民情与人文历史;通过密集走访,带领同学们深入工厂车间,与企业管理人员、一线工人交流;他们来到街头巷尾,近距离地把听到的规划与现实中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们走进乡村田野,向农民了解农业收益,与乡村干部研讨基层治理……同时,也不忘“回归课堂”,通过深度研讨、课后复盘等多种形式,同学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所获与所思。

张影提醒同学们在走访的过程中,不要忘记用心体验,留心观察,将抽象的政策和落地的实际相结合,在看科技看发展的同时,也看文化看生活。在经济发展中,只有老百姓的生活才是最终检验政策的试金石,也是能真正吸引人才扎根四川、建设天府的重要原因。他希望在4天的项目结束后,同学们对成都、对四川、对中国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读懂中国”项目问题调研视角

探政策脉搏:从区域发展规划里看高质量发展

了解一个区域,要了解它的过去,更要看它的未来。四川的未来,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里,已有描绘。作为行动学习内容之一,同学们认真学习了四川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并聆听了四川省专家对规划的讲解与阐述。“既要统筹短期和长远,也要兼顾需要和可能,经济实力、发展活力、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治理效能,都是今后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专家深入浅出地教导学子们如何读懂规划背后的丰富内涵,同学们了解了近年来四川在脱贫攻坚与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要成就,以及四川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内在要求与“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及实现路径。

在参访中,同学们注意到,无论走在成都东、西、南、北哪个方位,总有大片的绿意萦绕,像极了纵横交错的城市生态“绿脉”。这又是怎么做到的?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潇的分享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时,提出了‘公园城市’的理念,成都也因此开始探索全新的城市形态和发展模式。”杨潇分享了成都打造公园城市的时代背景。同时,他结合成都近年来在建设公园城市时取得的重要成果来讲背后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在他看来,公园城市不仅扩展了城市绿色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幸福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绿色名片。

“公园城市中,城市就是公园,公园就是城市,每个人走出家门就是自家的花园。”杨潇认为,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代表着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人文理念,将引领未来城市转型升级方向。

从区域发展规划到公园城市,用心听,用心看,当地政府的治理理念与这片土地的生态底色,也渐渐让北大学子们开始理解“读懂中国”项目为什么来到四川。

窥制造强省:从三线建设到现代工业的飞跃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就是以工业发展为核心,建设中国的“战略大后方”。四川省是三线建设的中心,在三线建设中打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近年来,四川省不断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同学们参访的成都领克汽车工厂就是全球最具先进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站在整洁宽敞的现代化的工厂内,看着上下翻飞的机械手臂,来来往往的智能运输车,同学们惊叹连连。“吉利汽车让我们看到了国产车科技自主研发和打造品牌价值的新路线。”台湾政治大学台湾籍交换生黄承骏高兴地说。

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籍交换生马家慧看来,像吉利汽车这样的先进制造业企业能在成都顺利发展,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提供的扶持政策功不可没,同时四川完整的产业体系也吸引来了大量优秀人才,这都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高质量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望“一带一路”:见证联通世界的中欧班列

四川是西南重镇,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近年来,通过中老铁路 (成渝-万象) 国际货运班列与中欧班列(成渝)的对接,成渝地区成为连接欧洲、西亚与南亚的中介和桥梁,从相对封闭的内陆深处,跃升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2020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近5000列,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

在成都国际铁路港规划厅,同学们了解到曾有多国元首亲临成都对中欧班列的开通运行表示赞赏和支持,也切实感受到了中欧班列给四川以及整个中国带来与国际接轨的新发展与机遇。也正是因为成都的区位优势和这些联通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班列,中国与全世界的贸易变得更加快捷和经济,让曾经的大后方变成了对外开放和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新前沿。而这一重要基础设施,也同时推动了大量与之相关的高科技的发展。在参访过程中见识到的实现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位置实时监测的“黑科技”,更是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闻少城传奇:向世界讲述宽窄巷子的故事

宽窄巷子深,悠悠多游人。同学们走在宽窄巷子中,看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感受热闹非凡的夜市,切身体验到了人间烟火最抚人心。作为首批入选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之一的宽窄巷子步行街,在保留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兼顾了商业繁荣和老百姓的生活。

“在来到成都之前便听说宽窄巷子是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亲身到这里体验后,带给我的感受是震撼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台湾籍本科生安伟伦说:“成都既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离世界更近,同时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具有川西风格的庭院形态、建筑构件如窗扇、雀替垂花柱等细节,让我体会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

除了感受再现老成都生活的宽巷子、慢生活的窄巷子和尽显时尚年轻的井巷子的区别外,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通晓旅游开发与城市名片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景式消费体验”的内涵,项目还安排同学们变身“宽窄巷子文化推广官”,分小组通过参访店主或店员,深入了解店铺品牌文化,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自主设计推广视频,感悟城市脉搏。

问绿水青山:看都江堰的生态治理与绿色经济

“溉灌梁益成天府,泽润巴蜀济苍生。”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孕育了巴蜀之地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使四川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为子孙后代谋幸福的生动体现。都江堰行政学院讲师袁馗在行程开始前以“都江堰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同学们作了导读。课堂上,袁馗为同学们讲授都江堰的发展历史与背后的水动力学原理,以及无坝引水特色对先人“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呈现,指出“都江堰基本上解决了水灾,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两项伟大作用,那就是确保了航道,稳定了灌溉”。天府之国之所以可以“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都江堰功不可没。在实地参访中,袁馗带着大家在“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每一个关键地点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再一一讲解。

看着奔腾而过最终流向田间地头的岷江水,看着都江堰,同学们除了感受到古人的治水智慧与伟大创造之外,同时也深刻体悟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同学们相信都江堰将在未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继续造福一方百姓。

如今每年还会有大量国内外游客到都江堰参观游览,给当代百姓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和大量工作机会。日前都江堰市也提出,该市将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构建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这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惠及千秋”的有力证明。

切共同富裕:郫都与战旗村的乡村振兴实践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在餐饮文化发达的川渝地区,郫县豆瓣酱突出重围,虽然它的生产原料大多来自外地,但却成为实施品牌战略的成功样板。独具特色的豆瓣酱产业,也成为一张亮丽的地方名片。走入丹丹郫县豆瓣酱生产工厂、参观豆瓣酱通过人力或机器搅拌发酵的环节让同学们兴奋不已。四川美食,名冠天下,以郫县豆瓣产业为切口,同学们认识到四川省正在通过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产业占据国际市场的份额,并积极推动以火锅等特色美食为代表的多个上下流产业之间的相互扶持、合作共赢。有经济学专业的同学这样评论道:“小小一瓶豆瓣酱背后反映出来的是调味料产业的全面布局,从种植到制作加工、销售,每一个过程都是就业机遇和经济利润。”

同学们还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夸赞过“战旗飘飘名副其实”的战旗村参观学习。战旗村是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村,从20世纪70年代到如今,战旗村紧抓时代机遇,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生产要素资本化,以村集体经济为核心,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成功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向村富民强,展现了四川新农村的面貌。同学们走进山清水秀、道路开阔的战旗村,与村支书高德敏详细地交流在基层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工作心得与困难。“手里没米,鸡都不理”的务实思想和“让百姓过好日子”的质朴情怀,让同学们深受感动。在参访与学习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意义,也更好地体会到了扎扎实实的基层工作在完成这一重要目标中的重要性。

读懂中国:在“行走的课堂”里了解国情

在结束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后,同学们回到课堂上,对这堂“读懂中国”的课程进行了复盘。作为学术导师,张影在看了同学们以规划者视角所提交的各项规划案后,给予了积极评价。在同学们的提案的基础上,他希望通过这短短4天在四川的实地教学,帮助同学们体会中国的发展模式,去更好地理解政府在发展中的责任和事务,去深入地探索产业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去思考如何在发展中真正把人民幸福作为所有工作的评判标准。他鼓励同学们以新时代主人翁的视角继续去探索广阔的神州大地,去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治理体系和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百闻不如一见。短短4天时间,同学们一路走一路记,一路提问一路思考,对于中国这本书,又有了更多不同以往的全新理解。来自香港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生孔翔乐用“三高”来概括这几天的课程:“高质量、高强度和高屋建瓴。” “这次课程让我切实了解到中国,对中国基层以及城市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的治理体系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换生黄凯茵如是说。北京大学法学院香港籍硕士研究生黎婉菲则说:“来到成都之后,对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发展路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对于未来职业规划有了新的考虑和想法。”来自香港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冠儒则感慨,“在参加本次实践课程后对公共资源和国税的理解也不太一样了。企业可以只看未来十几年的发展,而国家必须要放眼世界,筹划百年大计。成都作为接近欧洲、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内陆城市,一直在争取通过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与国际接轨,与其他国家互惠互利,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天府之国无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换生徐子怡说:“最初抱着游玩的心态,参加‘读懂中国’项目,却发现这个活动知识丰富。实地考察和课堂宣讲,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解中国的地方政府架构,各类政策的落地实施。张影教授的引导,让我们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和包容。同学间的交流,让我们对不同文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非常感谢组织者的带领和付出。”台湾政治大学交换生林雨翾表示此次“读懂中国”的活动让她有很深的触动。“在张影教授的引导下,我们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地见证这座城市一道又一道印迹,印在书面材料上,也刻在心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应当属战旗村的参访活动,干净的道路、亲切和善的居民、雅致的楼房,完全颠覆了我对中国乡村的固有印象。当然,岁月静好与负重前行总是同时存在的。战旗村的桃源仙境也同样少不了几代干部心血浇灌,将一生奉献给了这片土地。非常感谢北大港澳台办组织本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从更多元的视角去观察、读懂中国。”来自台湾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生蔡函霓告诉我们:“一个地区要能欣欣向荣,除了客观上的能力外,更需要具备主观上的动力,而动力来自于想让大家一起变得更好的心,这个点是我以前未曾想过的。相信未来必然能见到一个更幸福的社会!读懂中国,我们不只在成都,更在向未来的路上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