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一次青海行,一世青海情”——2019北京高校台生精英研习营

来源:港澳台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9-09 18:25:27

        9月1日至9月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在青海举办“2019北京高校台生精英研习营”,我校10名台生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生共同参加此次活动。走进土族人的生活、学习藏族人的智慧,一趟青海人文历史的体验之旅;探访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调研青海湖生态及茶卡盐湖开发利用项目,一趟青海生态风光的品鉴之旅;参观扶贫产业园及扶贫示范村、考察基础教育现况,一场青海开放发展的感悟之旅。通过此次研习活动,台生同学走过大半个青海,领略了壮美河山的多姿多彩,用双脚丈量高原的广袤,用双眼见证青海的发展,用回忆记录一世的青海情。


人文历史之旅: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青海大学——青海地理历史文化讲座


9月1日,研习营师生抵达青海,同学们首先来到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的青海大学。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王振宇副局长,青海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郭根旺主任、张国钧副主任,青海大学常务李丽荣副校长等出席开营仪式及座谈会。


开营仪式上,王振宇副局长向台生同学介绍了此次研习营的活动主旨,郭根旺主任对台生同学来到青海表示热情欢迎。其后,三校台生围绕在京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分享与讨论。王局长在座谈上表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陆有关部门对台湾同胞来大陆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与回应,并为同学们更好地在大陆生活及学习提供了诸多建议。


北京高校台生精英与青海大学师生合影


座谈会结束后,同学们在青海大学老师们的带领下,参观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藏医学院,了解青海大学在推进产、学、研融合方面的成果。为了增进同学对于青海的认识,三江源生态保护专家向同学们分享了青海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工作的点点滴滴。丰富扎实的内容,让同学对于大美青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互助——彩虹的故乡


青海全省共有54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以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为主。土族作为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地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因为土族女性服饰上的彩虹袖,互助县被誉为“彩虹的故乡”。在同学们前往位于互助的彩虹部落土族园的路上,土族妇女在门口列队欢迎,手拿哈达挂在远道而来的宾客脖子上,并且献上”临门三杯酒”表示欢迎。园区内的表演细致地展现土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迎娶新娘的过程或是头戴纳顿面具的酬神舞蹈,都令同学大开眼界。


3E66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轮子秋


热贡唐卡——藏汉民族文化的瑰宝


青海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也是历史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枢纽。名闻遐迩的“热贡艺术”是藏汉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产物,其中又以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图案繁密的“唐卡”最为出色。无论是色彩斑澜的彩唐,或是祥瑞富贵的红唐,还是贵气大方的黑唐,抑或是耀眼夺目的金唐,都是藏汉民族文化的瑰宝。


活动精心安排同学亲手彩绘唐卡,初次接触的同学们屏气凝神拿着工笔蘸取独特的矿石颜料小心翼翼彩绘在布料上。经过一上午的悉心创作,每个人都收获了属于自己最珍贵的文化宝藏。考古文博学院的17级本科生李孟儒感慨:“我第一眼看到唐卡,就被他的瑰丽多变的魅力所迷住了,远看沉醉于和谐丰满的构图,近看惊艳于细腻精湛的画工,每次欣赏都能有不同的感悟。


2E61A

同学们聚精会神创作自己的唐卡画


王洛宾音乐纪念馆——西北民歌之父


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的名字并不被台湾同学所熟知,但其创作的《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歌陪伴了不少台湾同学的童年,其余像《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也都是传唱不息的经典名曲。王洛宾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即便历经抗日战争以及牢狱之灾都浇不熄他对民歌创作的热情,更无法磨灭它对于这片土地的赤诚与情感。


王洛宾一生与青海有着浓浓的缘分,王洛宾音乐纪念馆也建在青海省海北州,同学们在导览员悠远的歌声中开启西北民歌之父的学习之旅。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反复回荡在台生同学的耳际,一如王洛宾对于民歌的坚持,对于家国的眷恋,从未变过。


生态风光之旅:绿水青山中的青海


龙羊峡水电站——西北电网的守护者


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平衡区域发展以及生态保护,也是此次台生研习活动的重点。9月2日,同学们在工程师的引导下,伫立在雄伟的龙羊峡前,眼见黄河自西向东穿行于峡谷中,两岸峭壁陡立,水流湍急,进而形成得天独厚的水电站。工程师深入浅出地解说水电站的原理,并结合“水光互补”阐述如何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达到稳定供电的目标,在能源发展的同时还能兼顾环境保护,甚至在水库发展三文鱼养殖业,开辟经济价值,一举数得的开发规划也令同学们耳目一新。



37F43

同学们亲临坝上参观龙羊峡水电站


光伏电站——能源、生态、经济的三赢


“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不能一味糟蹋生态或是停止开发。”经济学院17级本科生张芷若在参观完光伏电站后这么说道。同学们仔细聆听工作人员介绍如何利用“牧光互补”模式实现“一草两用”。在光伏电站种植牧草不仅修复生态,还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逐步改善环境和气候;用于清洗光伏板的水灌溉了植物,植物生长使水土得到更好的保持,实现了光伏产业带动生态建设的目标;羊群啃食光伏组件旁过长的牧草,使得牧草不致过长遮蔽光伏面板影响效率。羊群和光伏组件的和谐共处也是当地开发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一大成功举措。


3F2B6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光伏电站


开放发展之旅:光荣变革中的青海


原子城纪念馆——两弹一星”的故事


考察青海的变革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的核武研制历程,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自然是最好的学习平台。同学们仰望矗立在大堂的镇馆之宝——“东风导弹”,依稀能感受到当年完成了带核空中爆炸试验的勇猛威力。在解说员的带领下穿梭于珍贵的图片之间,仿佛走入时空隧道,见证当年中国科学家艰苦奋斗的过程,成沓的历史文件字里行间流落出的老一辈科学家那颗拳拳报国之心。


“看着展览馆上一位位科学家的名字,我的感触应该是最深的。他们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物理学家,开创北大物理的同时,也奠定中国物理。他们对于物理的坚持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他们放弃在国外享有的优渥待遇,决然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贡献所学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效法。”物理学院17级本科生许睿安感叹地说道。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响应三线建设的呼唤


9月2日,开学第一天上午,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学生们聚集在广场上升国旗,研习营的同学们也到访了这所位于城乡合作部的学校。于大伟校长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独特的“苏派”建筑风格——融合“徽式建筑”和“苏州园林”,徜徉在校园之间,竟有种置身江南庭院的错觉。同学们紧跟于校长的脚步来到了校史馆,从四言骈体文的校志铭中了解学校响应三线建设近半个世纪来的坎坷历程。大家深感,只有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戮力耕耘,青海才能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取得显著的成就。


扶贫产业园、扶贫示范村——少数民族的脱贫之路


青海贫困人口深度和广度大,还有不少西北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区。在党中央亲切的关怀下,近年深入推动的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使当地的民生福祉获得显著的提升,结合传统盘绣艺术的扶贫产业园就是最好印证。土族自古便有盘绣技术,现今在扶贫产业园的媒合下,结合电商平台的推广销售,当地群众不仅可以带动村里挣钱致富,还可以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同学们在扶贫产业园得以近距离观察土族绣娘是如何以一针二线在布料上穿梭,看着栩栩如生的图案跃然“布”上,深切感受的土族盘绣的复杂繁复之美。



3143C

同学近距离与扶贫产业园的绣娘交流


9月5日,告别扶贫产业园,同学们来到扶贫示范村——班彦村。班彦新村班彦村是易地搬迁的指标性案例,旧村地理位置偏僻,大山里的生活大不易,班彦新村的建成,彻底解决了旧村“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入学难、务工难、娶妻难”的“六难”问题。现在的班彦新村,院落特色鲜明、住房整齐美观、村容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新村集中养殖区打造成为互助县八眉猪养殖基地,更为村民打开致富的大门,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承诺。


研习营的闭幕式上,同学们互相交流考察收获并分享研习心得。医学部临床14级本科生陈邑存同学表示:“这趟青海行,刷新了我以往对于青海的认识,大陆真的很大且发展快速,值得我们深入了解、深入体会每一个地区的发展,尤其是投入其中。”王振宇副局长以“学识、见识、胆识、尝试”勉励年轻学子积累人生历练,并引用郝平校长在我校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说的“涵育家国情怀,投身伟大时代”,期许台湾学子争做海峡两岸的摆渡人,在未来的时代舞台上发光发热。 


2F8F2

闭幕式上领导与同学们亲切合影


“一次青海行,一世青海情”——2019北京高校台生精英研习营虽然在此告一段落,但此次活动留给同学们的启迪与感悟却不会消逝。作为“台湾青年来大陆追梦、筑梦、圆梦”的实践者,同学们带着满满的美好回忆和充实收获,将继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传递大美青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