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雪国览胜景,牡丹江畔忆传承 ——2017年北京大学港澳台未名扬帆班寒假社会实践侧记

来源:港澳台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1-21 10:28:00

东北,对于大多数港澳台学子来说,是祖国地图上的“鸡冠”一角,是想象中的林海雪原,是一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怀着对东北“前世今生”的期待与好奇,2017年寒假,北京大学港澳台未名扬帆班的同学们踏上了驶向北国的列车,去“雕刻”他们的东北印象。


微信图片_20180109102402.jpg

2017北京大学港澳台未名扬帆班寒假社会实践合影


我与东北相见欢


1月14日清晨,列车缓缓驶入冰城哈尔滨,同学们开始了与东北的初次邂逅。凛冽的寒风、铺满冰层的马路寒,零下20℃的哈尔滨给初来乍到的“南方人”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裹着厚厚的冲锋衣,“全副武装”的同学们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领略冰城的俄国风情,四处可见的俄式小洋楼、商品店里的俄罗斯套娃、带有拜占庭风格的索菲亚大教堂……生活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学子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微信图片_20180109102440.jpg

   初抵东北


简单安置行李后,扬帆班的同学们来到了参访的第一站——金上京博物馆,感受东北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斑驳的铜镜、富有女真特色的墓葬、气势恢宏的雕像…金朝对于扬帆班的同学不再是史书上寥寥几句的介绍,来自台湾的戴琳说:“一个王朝在兴盛前的筚路蓝缕和末世中的风雨飘摇,在这座博物馆里都充分地展现出来。”


有凝重,也有骄傲


东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经历了沉重屈辱的苦难,也孕育了不惧牺牲、毁家纾难的爱国精神。为了进一步了解东北近代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同学们来到了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浸染着鲜血的历史岁月慢慢走来——细菌战、人体实验、器材遗物、影像资料…陈列馆的黑色墙体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同学们的心情也变得愈发沉重。 来自澳门的丁楚晴说:“我们以后可能会忘记看了哪些展品,却总可以记得这个大“黑盒”告诉我们的教训——人们应当以史为鉴,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东北的近代史是苦难的,但也是骄傲的。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港澳台的学子看着墙上的黑白照片,追忆东北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英勇斗争的历史,在见证东北苦难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白山黑水的骄傲。


微信图片_20180109102449.jpg

   向烈士致敬


振兴与努力,我们眼中的东北发展


作为曾经的工业心脏,东北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曾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北重工业的优势逐渐丧失。东北现在的发展究竟如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之路要怎样走?带着这些疑问,同学们先后来到雪乡、哈尔滨电机厂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寻找答案。

 

扬帆班的同学首先来到雪乡了解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学们和当地居民热情攀谈,了解雪乡人民从年收入到年货置备、从副业的开拓到旅游收入变化的具体情况,大家深刻地意识到,旅游业正逐渐成为东北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窗口。大家来到哈尔滨电机厂,带着黄色的安全帽探索充满机油味的车间,这些“巨无霸”给同学们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感,参访过程中讲解人员的解说也让同学们对东北工业转型和产业链的深化有了感性而立体的认知。在此行的最后一站——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张世杰教授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微小卫星技术与应用的知识讲座,通过丰富的案例解析,大家对于东北转型的现状和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感悟。最后,短暂而丰富的东北行在实践总结会上正式落下帷幕


微信图片_20180109102458.jpg

   同雪乡大爷唠唠嗑

微信图片_20180109102503.jpg   

参访哈尔滨电机厂


短暂的东北行,从历史到现代、从冰城到雪乡,港澳台同学们的东北印象也由模糊变得清晰、从平面变得立体用脚步丈量过的世界远比书中的世界更加真实,同学们从天南走向地北,领略了祖国的地大物博和悠悠历史。六天的集体生活让扬帆班的学子们结下了更加深厚的情谊,一路的欢笑与思索也让他们对新学期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