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读懂中国”项目走进贵州

来源:港澳台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12 15:15:33

编者按:自2007年起,北京大学面向港澳台学生的专项国情教育实践已形成机制性工作,聚焦“一国两制”、城市发展、产业变革、支教扶贫、传统文化等内容,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2021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学校着重打造“读懂中国”第二课堂国情实践项目,邀请光华管理学院等校内外单位的知名专家作为项目学术导师,通过沉浸式走访调研,促进港澳台生进一步了解内地(大陆)基层社会,切身体验新时代中国发展速度。“读懂中国”项目是以田野调查与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突出“讲”与“行”的结合,将课堂搬到真实的场景,带领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中国。项目由多个模块组成,深入长三角、宁夏、福建、湖北、贵州、川渝等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百闻不如一见”,在实践中真正“读懂中国”。


2023年6月25日至30日,在贵州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读懂中国”项目组织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30余名北大学子走进贵州。近年来,位于中国西南的贵州摆脱了落后的既定印象,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全国前列,在“黄金十年”后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对于港澳台学子们而言,贵州仍是一片陌生的土地,藉由这次“读懂中国”之旅的难得机遇,许多同学首次深入中国西南,行经雄伟的桥梁,眺望壮丽的山川。在为期六天的丰富行程中,同学们以贵州为窗口,纵观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之态势,感受天眼工程展现的中国科技力量,在四渡赤水回顾中国革命发展史的波澜壮阔。又扎根土地、践行田野,立足于排楼村以小观大,亲自参与乡村振兴工作,走访老干妈、茅台集团,领略贵州产业发展的筚路蓝缕。同学们在贵州之旅中收获丰硕,将所学所感于小组任务中呈现,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初遇贵州:读懂中国的“第一课”

25日上午,同学们抵达贵州机场,盘旋在这片土地上空,青翠的山峦映入眼帘,刚下飞机,湿热的微风迎面而来。这里孕育着与北京截然不同的风土民情,让同学们耳目一新,怀着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在殷殷期盼中正式开启六天五夜的贵州之行。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学习贵州历史背景、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多个维度分析贵州的现代化进程,本次“读懂中国”项目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准备了丰富的系列课程,概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以及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并对每一个参访景点进行深度剖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腾飞老师为同学们带来贵州的“第一课”,从增长与分流的性质和原因,探讨比较经济史视野下的现代化。腾飞老师分析了现代经济增长特征,简述大分流与不平等的起源,指出不同经济体的差异根植于漫长的历史进程,起源于遥远过去的制度、文化、地理、历史路径所驱动的文明发展。腾飞老师说,“我们需要让多元社会实现更强的凝聚力,让同质性社会更多受益于不同观念的交流。”

在构筑起基本背景知识后,腾飞老师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初步探析,从物质与精神、收入分配、人与自然、和平发展等多元角度,带领同学们探索中国是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与更多可能性。本次课程让同学们对于现代化经济发展获得一定了解,并且怀着所知所学与问题意识,在往后几天的走访过程中学以致用,兼备考察中国整体经济的宏观视角与贵州地区经济的微观视角,从中国看贵州,也从贵州看中国。


寻乡村之路:从排楼村看贵州的乡村振兴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乡村振兴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近年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同时构建了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治理、中国特色“七条路”的实现路径。为了深入了解贵州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同学们走进位于贵州惠水县的排楼村,考察乡村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刚踏入排楼村,大家便感受到村民的热情,村支书为同学们介绍村支部的组织架构以及村民们共同制定的村规,并讲述了排楼村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历经了数十年的努力,排楼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经济合作社,推行“党建+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行以葡萄、小黄姜、樱桃及蜂糖李为核心的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引进水产养殖,发展兼具休闲垂钓与田园观光的“农旅结合”产业,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的荣誉。

对于缺乏农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们而言,在排楼村亲自参与葡萄套袋与捕鱼工作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迎着夏日的艳阳与闷热的空气,为排楼村的农业发展尽一份微薄的心力,同学们深刻地体会了农民生活的不易,也在实践中获得乡村振兴的具体经验。


探经济脉动:老干妈与贵州茅台的品牌神话

提及贵州特产,老干妈与茅台酒最为人津津乐道,本次参访也安排了这两家贵州调味品与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带领同学们了解产业发展与品牌经营的策略。在老干妈工厂中,同学们了解了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故事,看见老干妈如何一步步走来,从小餐馆成为大企业。21世纪后,老干妈从贵州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打造了独树一帜的品牌神话,背后离不开陶华碧所传承的“战战兢兢”的食品加工精神,也得益于老干妈优秀的品牌营销战略。

结束老干妈工厂的参访后,同学们驱车前往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走入中国名酒之乡,在这座风景秀丽、空气中弥漫着酒香的小镇中,探索茅台酒百年来历久不衰的秘密。茅台酒源远流长,于建国后成为国有企业,曾斩获多个国际奖项,深受国家领导人的喜爱。1999年贵州茅台集团成立,利用茅台长期累积的品牌口碑,坚持质量为本,进一步推广品牌力,建立销售渠道,让茅台酒成为“中华酒”的杰出代表,同时带动了贵州酒业的整体发展。

参观完茅台镇酒文化馆,茅台集团的负责人介绍了贵州茅台的发展史,讲解茅台镇的地理环境何以成为孕育茅台酒的宝地。他也详细说明了茅台酒的品鉴方法,并准备了茅台酒与茅台冰淇淋,邀请同学们一同品味茅台酒中蕴藏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


望璀璨星河:从天眼看大国工程与科技投入

    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形势,必然要面面俱到地考察经济、科技、历史、地理等多重领域。贵州能达成“黄金十年”成就的原因之一,积极把握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大战略,建设了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同时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科技发展,打造了举世瞩目的贵州名片。

    “中国天眼”的目标是执行寻找地外文明、脉冲星等外太空探索任务,同时也具有航空定位、深空探测等实践价值。对于这项令人肃然起敬的科技工程,同学们大多只在课堂中学习过相关知识,而在本次参访中同学们登上瞭望台,亲眼见证天眼射电望远镜的宏伟,并了解天眼工程选址与贵州地理环境的关联。

参访过后,中国科学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丽春为同学们授课,她也是“中国天眼”运行与发展中心测控技术总监,以及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先生的学生。朱丽春老师介绍了天文学与射电天文的基础知识、天眼各部份组成与难点,以及天眼科学当下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朱丽春老师也站在“天眼”项目执行者的角度,分享科学家的艰辛与精神,让同学们看见在中国伟大的科技成就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不懈。


忆革命星火:回顾四渡赤水的革命历史风貌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走过了令人慷慨激昂的抗长征之路。本次国情实践,同学们也来到了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参访四渡赤水纪念园,亲眼见证宏伟的革命历史,学习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

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发生于遵义会议之后的四渡赤水战役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当时中央红军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之中。在如此艰险条件下,中央红军仍临危不乱,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参访完四渡赤水纪念园之后,国防大学联合战役第二教研室主任范承斌教授为同学们授课。范教授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娓娓道来,从四渡赤水战役分析国共两党的得与失,让同学们从历史中学习,更加了解四渡赤水对贵州以及新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看“黄金十年”:贵州发展的突围与迭代

行程的最后一天,“读懂中国”项目组的学术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影教授为同学们授课,复盘六天的学习模块,讨论突围与迭代下的贵州黄金十年。张影教授深度解析了贵州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利好,探讨当下贵州如何利用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如何补足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三块短板”。

张影教授指出,贵州基础设施先行的做法跳出了传统的因地制宜、动态平衡等区位发展优先原则,采用更加直接的手段突围。地方政府借力中央政府,在路桥建设方面“满格晋级”,而后才在此基础上讨论“因地制宜”。2022年以后,突围的方向发生了转变,更加重视区域借力合作,从借力中央走向了省外区域性借力和省内的结构性借力。对于依赖传统路径获得较好发展的部份,贵州通过创新实现迭代。2022年之后,更是通过招商投资来进一步刺激创新深度。

在贵州型的最后一课,张影教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贵州的“黄金十年”,探讨贵州区域发展的得与失,思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例如地方债务风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型高端人才紧缺等问题。贵州又能否继续把握国家战略,结合地方区位,再造下一个“黄金十年”?值得我们探讨与展望。



读懂中国:知行合一的贵州之旅

六天的旅程无法展现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但贵州的山岚与桥梁、人情与历史、辣椒与酒香,已然深深烙印在同学们的心中,提供了一个“读懂中国”的窗口。在内容丰富的课程之外,同学们也学习了实地调研的方法,结合实地调研收获的一手资料,在小组任务中实践所学所感。

在群山环绕的“天空之桥”景区,同学们担任公司负责人,为桥旅结合项目制定商业计划书。在乡村振兴体验中,同学们化身为“排楼村营销官”,策划并剪辑排楼村相关产业项目的推广视频。在老干妈工厂参访过后,同学们为老干妈制定下一步发展战略,规划上市、出海、开发新产品等方案。在最后一天的路演中,同学们扮演贵州发改委主任,思考并汇报地区的区域协同、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并提出贵州发展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通过课程教学与小组任务,同学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获得崭新的学习体验。来自澳门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胡元楚总结:“读懂中国贵州行是一次与众不同的研学之旅,在深入这片土地之后,之前了解到的理论知识、时事信息才真正拥有了灵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台湾本科生安伟伦表示:“在本次实践后,我深刻体认到在贵州光明发展前景的幕后,是发改委、政府领导班子、党中央对长期价值的重视,以及促进地方经济造血能力提升的坚持,还有对人员、预算、资源的正确配置,最后打赢了贵州的发展战争。”

作为学术导师的张影教授对同学们的计划书与路演汇报作出评价,同时指出其中可改进之处,并提供更加创新多元的思考路径。张影教授勉励同学们以开阔的视角、包容的心胸看待问题,将贵州作为读懂中国的起点,亲身感受祖国的经济脉搏,倾听祖国的心跳,体会躬行之力、讲行之美,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

张影教授的点评也引发同学们的深度思考与反馈。“由张影教授的一步步引入,我们代入贵州发改委的视角来审视10年前这片劣地的发展机遇,正如张教授所调侃道:这是一个有无限预算的发改委。”来自香港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郭祺提出了自己的反思:“现实中若要推动大大小小的经济决策,不仅要计算其当下的短期收益,更要预测其长期的成效,在仍处于迷雾中的未来中拽出那条最有利贵州发展的路线。 此外,港澳台的同学们也表示本次旅程增进了对于祖国的认知,来自香港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李冠儒特别提及四渡赤水纪念园的参访弥补了他对党史知识的空缺,认为“本次旅程的最大收获,当属越发能够品尝‘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这句话的韵味。”来自台湾大学的交换生冯天亨对“读懂中国”项目表达谢意:“远离城市喧嚣,在贵州好山好水环境下充饱电,也带走丰厚的知识和回忆!感谢北大给予我们如此的机会,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供稿:马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