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在云端:港澳台高校学子的北大暑校侧记

来源:港澳台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15 16:20:01

2020年的夏天如期而至,往日喧嚣的燕园却显得有些清静。因疫情影响,今年北京大学暑期学校由线下转移至线上,疫情可以阻隔线下的相遇,却不能阻挡学子们求知求学的赤忱之心。大师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来自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等12所港澳台地区高校的230余位学子,在这个夏天选择了北京大学暑期学校 ,选择了与燕园来一次云端相遇。在这次别具一格的“线上暑校”之旅中,他们会在“云端”与燕园擦出怎样的火花?


我的云端燕园求学日记

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感受新的教学,交到新的朋友——涉及文理医工体等上百门的暑期课程满足了这群南来的鸿雁对于北大所有的想象。在多元的暑期学校中,他们每个人都发现了一番别有洞天的新世界。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林志远在选择北大暑校前,颇经历了一番踌躇。由于疫情的影响,春季学期伊始,他就决定好好选择一个暑期学校去追赶求学进度。在从公众号、官网、学长学姐等处考察过海内外多所高校开设的暑期学校之后,他最终选定拥有“五星好评”的北大暑校。林志远说,北大最吸引他的地方在于课程设置非常多元,让大家有充分的自由度去做选择。

抱着“好好利用暑假来提升自己”的想法,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翠珺同学开始了自己的线上暑校之旅。在暑期学校丰富的课程中,黄翠珺选择了两门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经济学课程。谈到自己在暑期度过的日子,她用“忙碌并快乐着”来形容。用两周时间完成30课时的课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在忙碌的一个月里,黄翠珺每天都接触、吸收到全新的知识,明显地感到了自己的提升,“真的挺快乐的”。在课程结束之后,新知识给黄翠珺带来的改变仍在持续着。她欣喜地发现,“宏观经济报道”课程让她能够理解、分析关于不同经济政策的新闻报道,而“发展经济学”这门课则让她第一次系统全面地了解到祖国农村与西部地区的真实情况。“我想去那里看看,让经济学真正可以经世致用”,北大的暑期学校更激发了黄翠珺渴望支教的念头。

542ED

“发展经济学”的线上合影

对于很多港澳台高校学子来说,这是与北大的初次相遇,而另一些人的暑校之旅,则是一场久别之后的重逢。就读于澳门大学的赵崧妍同学在高中时曾参加过北大的自主招生,那时的她便对北大的校园氛围充满向往。北大情结让她选择了暑期在“云端”与北大再续前缘,虽然没能来到燕园在石舫休憩,没能与西门来一张合影,但对赵崧妍来说云端相遇同样值得期待。北大暑期学校给她的影响绝不仅限于学术方面,她提到,长时间的线上学习和漫长的暑假不可避免地给她带来孤独感,两点一线的轨迹以及贫乏的社交也使生活压抑又沉闷,而暑校则打破了这一状态。在暑期学校学习的赵崧妍每天白天收获知识,晚上与小组同学讨论项目进程,“我真实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在这一刻有人和我一起努力一起奋斗,让我整个人变得开朗起来了”。


在“云上”的北大老师同样亲切

在家中与北大师生共同“云上课”的一个月里,来自港澳台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被北大老师的治学精神深深感染。

对澳门城市大学的张乐佳同学而言,北大暑期学校的老师让她感到亲切而轻松。就读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她,本次选择了“财经素养教育”这一课程,“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会了买基金,感觉挺好的”。据她说,港澳的大学多沿袭欧美的教学模式,来到北大课堂,又让她重新感受了中国独特的教育体制,有种和老友重逢一般的亲切感。由于突来的疫情,她很遗憾这次不能亲自来北大感受线下课堂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但是和善且耐心、兼顾理论与实操的袁诚老师,让她觉得自己与北大的距离更近了。

来自澳门科技大学法学专业的林佳琦同学本着对自身专业的兴趣,选择学习“国际法”和“法律与人工智能”这两门与法律密切相关的课程。最吸引林佳琦的是北大的教学风格,来自不同领域的老师从不同视角谈论同一个问题,这使得知识变得丰富全面而又极其有趣,“时间上的紧促安排和学习任务的繁重都变得没那么难克服了”。

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谭皓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暑校体验:“虽然累,但值得”。她特别提到,任课老师都十分专业,对课程内容的讲解极其透彻,不断鼓励大家积极提出问题并耐心解释;而对于澳门城市大学的吴昊玮同学来说,课程的时间很短但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多亏了老师的耐心教导让他最终收获颇丰,他深深觉得:过程虽“惊心动魄”,结果却令人“欣喜若狂”。

来自澳门科技大学英语专业的叶沫兰受到暑期学校老师的启发,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要奋斗的方向。“人文精神”是叶沫兰在这短暂的“云上”学习中印象最深、最令她动容的地方。她参与的两门课程,“跨文化交流学”的许静老师向全社会推广健康传播理念的努力,“社会调查实务”的几位授课老师为中国社会数据发展所做的贡献都深深打动了她。老师们常把“为生民立命”挂在嘴边,而这也是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属于“北大人”的责任和担当。

对于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林坤凤同学来说,暑期学校老师幽默的讲解和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她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西班牙文化纵览”的宋扬老师希望同学们享受课堂,甚至通过直播做菜等有趣的方式讲述西班牙文化。林坤凤说到,有一次课堂上宋老师发问:“倒完红酒下一步应该干什么?”她通过弹幕回复:“干杯!”课堂上传出的爽朗笑声,无疑具有穿透时间空间和疫情阻隔的力量。

1BB28

“西班牙文化纵览”直播课上

在燕园,云上云下与你重逢

一场疫情打乱了许多计划,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不少遗憾,几乎所有人都为不能进入向往已久的北大校园、不能在教室中认识更多新朋友而遗憾。不过,同学之间的友善和温暖,还是突破地域、穿越屏幕,在港澳台同学和北大学生之间传递。

给香港理工大学的汤碧滢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小组合作的过程。在她选择的“管理经济学基础”中,同学们需要在两天内完成项目报告和小组演讲任务。小组内同学学科背景不尽相同,有研究生也有低年级本科生,由于任务非常紧急,大家半夜都还在共享文档里敲打字符。虽然大家素未谋面,汤碧滢却在这样亲密无间的小组合作中感觉到无比的温暖。

谈到暑期学校中印象最深的经历,来自香港公开大学的应智燕同学回忆起了许多她参与小组合作时的细节。在选择“Python语言基础与应用”这门课的时候,她并没有料到自己会遇到一群热情而细致的朋友。最初得知课上要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时,她有一丝忐忑,担心来自校外的自己会很难找到团队。出乎她的意料,她很快便收到了三四位同学的“组队邀请”。受到疫情的限制,应智燕和组员们的讨论只能通过线上会议来进行。但面对面交流的缺席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效率,更没有降低同学情谊的浓度,“最后我们做成了一个‘疫情版本’的植物大战僵尸,也完成了相关的报告和视频,效果还不错”,她满意地说,“北大的同学不会因为我来自外校而不欢迎我,我感觉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27414

“Python语言基础与应用”直播课上

在参加北大暑校的所有港澳台高校学子心目中,这段“云暑校”之旅是愉快而充实的,“旅途”中时时处处都有挑战与惊喜。这些幸福的回忆也让他们更加期待与燕园的久别重逢。南来的鸿雁,燕园愿与你们再次相遇。


记者:陈乐然 靳学 李欣怡 李婉婷 易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