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两岸人文对话”活动在北大举行

来源:北京大学港澳台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12-17 00:00:00

12月13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 “2012 两岸人文对话”活动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许嘉璐、太平洋文化基金会董事长钱复以及刘梦溪、傅佩荣、包宗和、金灿荣、陈哲明、葛兆光、郑贞铭、何亮亮等12位来自海峡两岸的知名学者参加了此次对话,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

周其凤校长致辞

周其凤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文化建设是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也是我们的民族培育人才、立足寰宇的根基。无论是京师大学堂初创时“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的宗旨,还是百周年校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定位,深刻的文化自觉、博大的文化关怀、高远的文化追求一直在北大生生不息。他希望活动的举办将增进海峡两岸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激励青年学子成为承载民族文化、对话世界文明的栋梁。周其凤校长还特别欢迎钱复先生到访北大,他表示,钱复先生的父亲钱思亮先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也曾担任台湾大学校长、台湾“中研院”院长,为两岸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他感谢钱复先生一直以来对北大建设与发展的关心,以及对两岸教育、学术和文化交流的支持。

活动现场

上午的首场对话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终身研究员刘梦溪和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的发言展开。刘梦溪首先发表了题为“将无同——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的大趋势”的主题发言,他从魏晋著名诗人阮籍的名言“将无同”说起,论证世界各民族最终注定会走到一起,表达了他对未来全世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殷切期望。傅佩荣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当代思考”的演讲,在论述中,他首先从“身、心、灵”三部分全面阐述文化的内涵,又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儒家、道家的处事之道,并与听众分享了自己超然从容的人生观。

第二场对话在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和台湾专栏著名作家陈哲明之间展开。陈哲明以“论中国的霸之道”为题发言,他谦虚地说“我不是学院派,我只会讲故事”,他通过几个生动的历史故事,重新阐释“霸”的含义,并认为“霸”是维持一个地区和平的重要力量。葛兆光随后就“中西文化差异会导致冲突吗?”的问题发言,他从萨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 Samuel)的文明冲突论谈起,从汉字、家庭观、天下观三个方面诠释中国文化,并告诫听众要辩证地看待中华文化。

当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与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包宗和开启首场对话。包宗和以“从中西文化思维看国际外交”为题目展开论述,他认为,我们推崇融合中西文化的外交,应该是“以力服人,也以德服人”。接着金灿荣发表了题为“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人的国际观和外交战略”的演讲,他说,现今中国人的国际观由过去的集体记忆决定,包括古代辉煌,近代屈辱,革命意识形态和现代的物质主义。我们要谋求和外部建立平等、健康积极的关系。随后,两人就双方议题展开讨论。

最后一场对话的嘉宾是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何亮亮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华岗教授郑贞铭。何亮亮深入探讨了“中国复兴的国际环境与华文媒体的责任”问题,他以前段时间的“反日砸车”为例,提出当今社会媒体要鼓励公民发出不同的声音,但绝不是发生“义和团式”的激烈举动。郑贞铭则以“媒体是世界和平的警钟与明灯”为题发言,他表示,传播事业要起到教育、桥梁、监督者的作用,要善用媒体促进国家发展。

钱复、许嘉璐作综述发言

最后,钱复与许嘉璐作为综述人为“两岸人文对话”作总结发言。两位嘉宾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肯定,并表示本次“两岸人文对话”是极为必要的,其主题“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更是切中时弊与世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