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港澳台学生“陕西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实践侧记

来源:港澳台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07-28 00:00:00

【编者按】着眼于加强及促进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青年学子的交流与互进,依托学校港澳台地区的合作高校,北京大学在2016年开展了多个港澳台暑期交流项目,吸引港澳台地区高校学生400余人次来校交流或社会实践。在这些暑期项目中,有共聚燕园、体验北大课程的文化厚重,更有奔赴各地感受不同地域的精彩。从辽阔无际的草原到温润的彩云之南,从书声琅琅的未名湖畔到历史悠久的长安古城,神州大地的神韵与丰姿让他们深有感触。从志愿服务到文化考察,从暑期课堂到基层农村,大江南北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和青春的感悟。

伴随着轰隆的笛鸣声,列车缓缓驶进北京西站,2016北京大学港澳台学生“陕西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告一段落。然而秦岭腹地关中地区的豪迈之气、革命老区红色延安的古城新貌却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愈发清晰。

千里之行,始于鲁斯亭

6月24日,陕西之旅从未名湖心岛的鲁斯亭开启。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不慌不忙地从人群中走出,站在讲台上,细数陕西在历史上遗留的印记。北京和西安两座城市相距甚远,但都是有故事的城市。学习和生活在未名湖畔的港澳台学生启程,阅读另一座城市的古老故事。

抵达陕西,同学们先后造访了终南山和华清宫遗址。终南山自古受文人墨客青睐,留下诸多吟诵至今的诗篇,也让久在城市的同学们感受到难得的苍茫之气。从烽火戏诸侯到西安事变,华清宫遗址见证的历史变迁令人警醒,书本上的历史在参观中鲜活起来。

入夜时分,同学们来到钟楼附近的回民街,一盏一盏街灯点缀着西安的夜晚,挂在城楼上的风筝渲染着浪漫气息。同学们穿越大街小巷,遍寻佳肴,同时感慨古都的沧桑巨变。“认识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时代赋予了我们光荣与责任。”体育教研院2013级硕士生张青华,这样描述在历史间穿梭的心情。

平凡世界,历史照进现实

哲学系2013级本科生李婉婷说:“每当我来到一座城市,我会去两个地方,其中一个就是大学。”作为陕西之旅的其中一站,实践团成员参访了延安大学。

路遥文学馆就在延安大学著名的窑洞建筑群。站在文学馆门前,同学们已经能感受到质朴而庄重的气氛。延安大学的学生为北大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路遥的生平。“人生是平凡的,路遥却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不平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践行延安精神的佼佼者。”

同学们参观路遥文学馆

参观延安大学的一路上,延大学生还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校史馆,以及当地颇具特色的窑洞建筑。同学们聆听延大学生的讲解,感受到他们由内而外的热忱。大学究竟是社会的影子,还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一座灯塔?参访延安大学的经历,让邱雅姿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可能这也是延安精神的一种传承。延安精神不仅是一个图腾,更是他们的世界观,影响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烙印在他们心中。”

创新发展,南泥湾仍有歌声起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南泥湾,原野和天空连成一线,青山绿水让人想起那句朗朗上口的“南泥湾好地方”。放眼望去,山中窑洞整齐地连成一排,犹如棋盘一般方方正正。窑洞里住着南泥湾村的村民,他们正是革命时期的老一代村民。

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南泥湾村要“生存”下来,就不得不在已有的资源上创新发展。“一村一品”——一个村一个品牌,这正是南泥湾所在地区的发展状态。“我们南泥湾村搞的是绿色生态养殖,农户们养生态猪,这种猪特别绿色,特别健康。最近延安政府在搞电商合作,以后我们的猪就可以卖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尝到。”南泥湾村的马书记跟北大实践团的同学们介绍。

暮色无声无色地降落在南泥湾村,傍晚的风光恬静幽美。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在同学们心头盘桓:“世界上有两个南泥湾,一个在延安,一个在我们心中。”

同学们参访南泥湾村

新时期革命老区的现状与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陕北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围绕着这几个主题,陕西实践之旅让同学们收获颇丰。除此之外,还有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淳朴的风土民情、优良的革命传统也久久地萦绕在同学们心中。

专题链接:2016港澳台暑期项目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