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京港大学堂《唐诗之路》:董强教授谈中西方文化交流

来源:港澳台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29 09:00:00

3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学港澳台办公室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京港大学联盟框架下—“京港大学堂”讲座,邀请到了燕京学堂院长董强教授带来《世界如何深化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从《唐诗之路》说起》主题演讲,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北大师生近200人线下参与,香港联盟高校师生线上齐聚。

当今时代,互联网与社交媒体高速发展,文化同质化、整体娱乐化、民粹主义造成文化传播困境,如何进一步深化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在本次讲座中,董强教授以《唐诗之路》一书为切入口,回溯西方专业汉学、想象汉学与中国唐诗的接受案例,为我们深化中西方文化交流找到新的思路与途径。

基于“想象”的《唐诗之路》

董强教授与法国著名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共同创作的《唐诗之路》于2022年面世。这本著作以世界的眼光解读唐诗,对中华文明的瑰宝做出了崭新的诠释。两位学者共同著书的过程不仅是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也是友谊打破国界藩篱的证明。

董强教授认为,由于中西方存在文化差异,不少作者、诗人在翻译唐诗时都会在原文基础上添加清晰具体的场景和时间,以便受众更好地理解诗歌。例如法国诗人俞第德在翻译李白的《静夜思》时,会强调“举头望明月”时想到“我将要去的国家和会见到的外国人”,“低头思故乡”时则思念“我将永远见不到的朋友”。

在此背景下,董强教授着重分享了《唐诗之路》里的插图。书中的插图大多来自国外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都与诗歌意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文中用两幅清朝华岳的画配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在长幅画中截取“采莲女”局部细节配李白的《越女词》等。

以场景为媒介,文化精神为核心,这种重在独特的“意”而非特定“词”的插图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唐诗,与中国文化产生情感共鸣。这些插图不仅唤醒了自身的文化因子,也引出对一个遥远的、未曾接触过的文明的想象。


专业汉学与想象汉学的融合

《唐诗之路》的成功并非特例,从学术角度来看,法国人与中国文化结缘已久,他们从好几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在“唐诗之路”上漫步。

除俞第德外,仍有许多对中国感兴趣的法国诗人和作家皆根据自己对中国、对唐诗的想象,对原文本进行二次创作,例如皮埃尔·洛蒂、圣·琼·佩斯、亨利·米肖等,他们代表了法国的想象汉学。而在董强教授看来,真正的交流需要专业汉学与想象汉学相互融合,旅法华人作家程抱一的作品《中国诗歌写作》便是很好的例子。

在书中,程抱一采取了在汉语原文与法语译文中间增加“忠实的”对等呈现的翻译方式,首次让法国读者直观地感受中文的语言质地,由此引发读者的自由联想,也带动了法国读者及知识分子对于唐诗的关注,这是一次专业汉学与想象汉学的完美融合。

普遍而言,专业汉学的范畴局限于学术圈内部,其影响力很可能随着一个学者的逝去而消失。只有当知识分子、作家与大众读者共同参与这场文化传播活动,文化教育与汉学推广才能真正出现浪潮,达成面向法国社会,乃至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


中外交流美好的未来图景

最后,董强教授以弗莱彻在英美传播唐诗的案例作总结。

弗莱彻在1918年出版了《GEMS OF CHINESE VERSE AND MORE GEMS OF CHINESE POETRY》,他将唐诗作为一个整体,以专题译著形式翻译唐诗,给英美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弗莱彻认为唐诗足以与英诗当中最伟大的诗篇比肩,他通过文集编纂让中国唐诗和英诗文本形成互文性,将唐诗纳入世界文学。

以此为例,董强教授由衷地希望,未来的学术界跳脱出以国为界的研究框架,从世界的眼光重新阅读中国文学,让唐诗在世界文学史上焕发光彩。

董教授从《唐诗之路》说起,生动地介绍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谐趣案例,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悟,使同学们对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对于同学们的热情提问,董教授一一答疑解惑,并寄望在座每位都能肩负起中华文化传播的责任,从我开始、从小做起,“润物细无声”地担任文化交流的使者。

同时,他还期许,北京大学作为从一开始就具备国际视野的著名学府,一如既往地承担起中西方文化交流平台的功能,让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学者专家乃至社会大众感受中国文化之美,感受世界多元之美,为推动新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浪潮作出贡献。


京港大学堂介绍

京港大学联盟于 2021 年整合 20 所成员高校师资,启动“京港大学堂”项目,立足京港,着眼全球。“京港大学堂”是以学术为主轴,以京港热点主题为特色的云端课堂,聚焦“社会人文”、“智慧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医工融合”、“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济发展”等时代关键词进行学术讲解与探讨。


人物介绍

董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北京大学法语系博雅特聘教授、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首位华人通讯院士。

旅居法国12年,曾师从现代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专业从事法国文学史与法国现代语言文学研究,同时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将《李白诗选》、《论语》等译成法语。2009年获颁法国政府授予的“教育骑士”荣誉勋章,2014年入选“中法建交50年/50人”。2015年获颁法国总统授予的法兰西“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6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名誉博士”。2016年11月当选为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首位华人通讯院士。2020年11月与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用法语合作出版《唐诗之路》,在法国产生广泛影响。




文字|么佳华、马安妮

摄影|宋梦丽、金益楠